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
作者:清北知网查重系统 发表时间:2021-01-25 22:37:03 浏览次数:59
2020年11月26日,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成功召开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朱作了题为“导师队伍建设与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”的演讲,主要内容包括农业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。
农学院/学院简介。
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起源于1910年成立的浙江农业师范学院和1927年成立的浙江大学老农学院。1998年9月,四所大学合并成新的浙江大学,院系重组,1999年7月更名为现在的浙江大学。百年工资代代相传,始终随着国家命运和时代脉搏起伏,为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学院始终坚持“求实进取”的校训,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为己任,以建设世界一流学院为目标,在师资队伍、人才培养、科研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、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创新。,整体办学实力跃居全国同类农业院校前列。国内第四轮学科评估,园艺和植物保护都得了A+,作物科学得了A-;园艺和植物保护被评为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认可学科;农业科学ESI世界排名第22位。
一个,
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教师队伍。
1.实施“五大计划”,全面培养青年教师。实施“远航计划”,通过职业教育、高校教育和教师培训、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,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;继续实施“升降计划”,聘请校外领导担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导师,引导科教发展;稳步推进“学习优势计划”,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实验室参观、合作,推进学习优势再工程,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;扎实开展“推广计划”,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论坛,邀请知名学者讲学,开展跨校学术交流,拓宽研究思路;着力打造“巅峰计划”,打造年轻的人才培养团队。
2.加强导师在职培训,提高指导能力。依托学校“寻找导师学校”、“教育强化教师”项目,建立“清河强化教师”、“青年教师发展中心”、“OfficeHour”等交流平台,建设和强化学院级导师学校,并不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学术交流。以产教结合为导向,鼓励青年教师走上生产第一线,提升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。完善导师负责制,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,7支导师队伍荣获“五好”学习指导小组称号。2019年,农学院导师学校开展了11项活动,200多名学员。
3.开展“三评”,严格实行导师年审制度。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,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,确立重实学、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取向,坚持以能力、质量、贡献评价人才,强调学术水平、实践贡献,突出学术评价中代表性成果的重要性。农学院严格执行浙江大学和农业部关于导师考核管理的相关规定。从2015年开始实行导师遴选年审制度。所有导师每两年评估一次(学科-学院-系),每年审核一次(学科-学院)。2019年共检查博士导师117人,停12人,限5人。2020年共考核导师128人,停14人,限18人,在导师中引起很大反响。
其次,
1.质量控制的全过程。包括读书报告、开学报告、期中评估、实习管理、预答辩,整个过程都是在研究所层面组织的。2018年和2019年,期中考试博士生5人。
2.全方位优化训练。围绕“名师名簿”工程,在课程建设方面,创新国际课程教学模式。三个一级学科都建立了全英课程、全英专题讲座、全英专题学术报告,由名师带队,外教授课,青年骨干教师辅助。近3年来,已有6个省级教育改革项目,1个省级精品课程,17个校级课程建设项目。
在社会实践方面,建立了44个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,博士生社会实践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,必须在期中考试时完成。
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,设立留学生“一带一路”班。农业院校留学生占博士生总数的24%,通过短期访问、国际会议、博士生国际联合研讨会等方式丰富国际交流水平。
泰国“一带一路”的社会实践。
社会实践。
3.开展论文质量控制,严格控制论文出口。建立学位论文质量控制机制,率先(2006年)对全国所有同类学科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(100%)评价,从2019年开始实行学科同行评议与教育部学位评价平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。建立学位论文质量领导机制,动态提高学位授予标准,稳步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。建立学位论文质量反馈机制,加强学位论文查重(100%)和抽查,建立学院级预警机制,对前三年未通过学位论文盲查和抽查的导师实行奖惩机制。坚持“标准立、专家硬、管理严”的原则。在论文评审中,坚持内部测试和内部评价意见通报制度。近年来,优秀率达到90%以上,学位论文培训质量稳步提高。
清北知网查重系统 https://www.cnkice.cn/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